2014-07-18
【中立】国有企业不能因科技进步随便裁员
【中立】国有企业不能 因科技进步随便裁员[/color] [color=#333333] [font=楷体_gb2312]据[/font]6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,去年海尔裁员16000名,工人被裁失业回家,失去饭碗。海尔裁员这事,据说是引进了机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岗位操作,所以,多余出来的工人只能被裁。这事让工人们感到了职业压力和生存危机。[/color] 海尔裁员的这一做法到底对不对,有待讨论。海尔是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国有企业,也应该思考。 海尔公司1984年创立于[color=windowtext]青岛。创业以来,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,从一家资不抵债、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。[size=4]2012年,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,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,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[/size]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,现任董事局主席、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。目前,海尔在全球建立了[size=4]21个工业园,5大研发中心,19个海外贸易公司,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。2011年,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,品牌价值962.8亿元,连续11年[/size]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。海尔集团援建了[size=4]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,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《[/size]海尔兄弟》,是[size=4]2008年[/size]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。 海尔公司从创业之初资不抵债、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。也就是说,海尔集团的企业性质已经从国有企业,向中外合作,跨国公司转变了。 海尔裁员16000名,国家是否能够干预也不得而知。然而,作为一个国有企业,如果随随便便裁员国家是不会不管的。因为,国有企业不仅要为国家创造财富,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还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的神圣职责。 作为国有企业,企业负责人是有风险的,如果下岗人数达到一定的比例,企业一把手就会被自动免职。海尔裁员16000名,显然远远超出了国有企业下岗人数比例了,这说明海尔并不能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。 现在有些企业裁员,但大多都是非国有企业,一般都是中外合资、中外合作、跨国公司等。国有企业目前基本上没有大面积裁员的,国有企业无论面临多大的经营风险,一般坚持不减员,因为这里有个稳定的问题。 科技进步了,机器人取代工人劳动,大批的工人从岗位上退下来是必然的趋势,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可以裁员了。其实,机器人取代工人劳动与工人被裁员没有本质联系。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,只能说明劳动就业压力加大,但并不是企业裁员的必要条件。 作为国有企业,科技进步了,有了富余资金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或者机器人了,这都是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,这些机器设备或者机器人里凝结着每一位劳动者的心血与劳动。一个企业购买了先进的机器,并不是企业老总们的功劳,而是企业全体劳动者的集体财富的凝结。 国有企业的员工工作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视企业为家,为企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,也为企业创造了财富,企业技术改造,引进新设备,新机器,这里面有每一位员工的心血。而企业却又因引进了新机器,新设备,去淘汰国企职工显然有悖常理。不仅有悖,更是剥削。因为你的新设备,新机器里有人家每一位员工的心血与财富。以后机器投入生产,产生的效益里,也有那些被裁掉员工的一份。 海尔裁员16000名,如果是国有企业显然是不对的。这16000名员工为企业创造了财富,企业不仅不回报员工,却以裁员和下岗回家来对待员工,这不仅不合理,更不合法。但海尔公司是跨国公司,也许不受国内法律的约束。 企业因科技进步,可以减少以后的用工,但绝不能大面积裁掉已经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。 使用机器人,效率提高了,人员过剩了。但企业不能简单地把工人推出去,让他们下岗回家,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,分流企业员工,给他们寻找新的就业岗位。企业有责任替他们着想,有责任替他们分忧。因为这些富余人员也是企业的功臣,也是企业的主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