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历

2025 - 1
   1234
567891011
12131415161718
19202122232425
262728293031 
«» 2025 - 1 «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6-12-09

【读书】向公安战警致敬

CTO@#g<d;  
最近看了《余罪》系列,加上之前看过《女法医》系列,对一些刑侦题材的小说有些心得。特别是自己还曾与公安有些渊源,所以一直对反映刑侦题材的作品都比较关注,最近读了徐龙震著的《罪案现场1》,好像很熟悉又很陌生。熟悉的是,本书所描述的一些场景、断案过程,我基本略知一二。陌生的是,现在的刑侦手段与我所熟知的方式,又有很大的不同,毕竟时代变迁了。本书作者出生于1979年,不管如何也算是70后,同时代的人必须得支持一下(开个玩笑),其实我对能够创作小说的人都很敬佩,要知道一部书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写出来的,所以读者一定要真诚地对待每一部作品。 8/hc $0+bd  
《罪案现场1》的作者更注重描述如何通过犯罪现场梳理案情来破获案件,这与《女法医》系列有所不同。本书是根据第一手资料,逐步攻破罪犯的狡猾,直至破案。《女法医》是根据尸体检验找到蛛丝马迹,更侧重介绍法医这个职业。虽然《罪案现场》中也有很多关于法医鉴定之类的描述,甚至也是漂亮的女法医,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徐龙震是不是也看过《女法医》系列,因为作者对法医的工作描述很细致,似乎很熟悉这个职业,否则描述就会过于理想化,失去真实性。 ega%}u&(  
其实关于刑侦系列小说,作者们各有各的侧重点,各有各的高招。如《余罪》,作者更侧重人物的刻画,所以顽劣成性,不按套路出牌的余罪脱颖而出,可以说是作者塑造了人物。而《罪案现场1》更侧重故事性,也就是说将罪犯的犯罪动机及断案过程讲述的更清晰,这样往往人物的刻画就显得有些单薄,你不会一下子就记住某个具体的人,即便书中的主角贯穿整部书,但我们只能记住那些敬业精业的好警察,而侦破过程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当然小说是由人来组成的,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做支撑也是失败的,所以徐龙震还是有意对警界精英们做了重点描述,如警花法医,不敢有恋情的刑侦队长。特别是本书中还隐含了一个神秘人,清楚很多起案件,却不露面的隐身人,在警察一头雾水时,他总会及时出现给些提示,也更像是示威,挑战警察的办案能力,这个人物虽然描述不多,但是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 yox^aiq  
读过这本书,觉得作者推进的速度有些快了,第一部书就写了5个大案、要案,虽然反映出公安系统的破案效率,但是侦破过程的复杂性减弱了。给人的整体感觉是:案件起因蹊跷,作案手法残忍,甚至不留丝毫痕迹,可是破案过程并不复杂,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,如果破案过程更复杂些,曲折些,英雄人物就会更突出了,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,毕竟才是第1部。另外就是小说围绕人命案来写,前三个凶杀案讲述的是做不正当职业的女人,而后两个一个是出夜班的出租车司机,一个是婚外恋引发的杀人案,可以说第1部关注都是社会普通人物,这样的故事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,而且很多媒体也都报道过,所以看起来会有一些真实感,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。当然写这些普通老百姓身边的事件,需要功底和勇气,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,大家都会看出破绽,甚至会对作品产生质疑。现在的老百姓可不是头脑简单,一点侦破知识都不懂的法盲,网络也好,电视也好,已经将公安的一些侦破案件细节描述的很细了,所以现实中才会出现案难破的现象,因为罪犯也是反侦察的,他们犯了法,更想逃脱法律的制裁。不过老百姓看故事,更注重的是人物的刻画和侦破案件的曲折,至于侦破手段越神奇越好,可以威慑那些还存在侥幸心理的罪犯们。 iR .|rD[  
其实,读书的乐趣就是如此,一部书合上之后,会让你心潮澎湃好一阵子,原因就是从不同的作者创作中,你可以发现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手法,而这些不同,又恰好是你想要了解的。脱离开作者创作的故事情节,我们更应该看到公安战警的工作艰辛和危险,为了保一方平安,他们甚至付出生命,作为老百姓,我们应该向那些英勇的公安战警致敬。 p%#HE<oIj  


类别: 随笔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3652) |  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