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历

2025 - 1
   1234
567891011
12131415161718
19202122232425
262728293031 
«» 2025 - 1 «»

日志分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09-09-06

看上去,“500强” 更像“500大”  有喜亦有忧

  据新华网9月5日消息,2009中国企业500强5日下午在杭州发布,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排名前三位。工行、中国移动、建行、人保、中行、农行、中化集团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。且让人眼前一亮的是,今年的500强企业多项经营绩效指标还超过了世界和美国500强,净利润高出美国500强企业700多亿美元。 9+_=/VqXn  
fB {ij  
  只是细看榜单不难发现,在500强中高新技术企业、新兴能源企业少,产品形成国际品牌很少,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集团更少,而占了六成多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。在国企尤其是垄断型国企纷纷跻身五百强中,数百万靠奋斗而起的民企显得分外落寞。且与国外相比,人家“强”的大多是私营企业,而中国“强”的大多是国有大企业,甚至是国有独资;人家强大所在的行业是汽车等竞争性行业,而中国企业大多数处在垄断性行业。 OyE#-G~  
Ojp&eAau%  
  一句话,在我们的500强中,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、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,而不是管理红利。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年复一年地占据榜首,完全是垄断结出的畸果。试想,那些具备先天优势的垄断企业一旦失去了国家庇护,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吗?以排在第三位的电力为例,一方面,电力行业借电荒向煤炭行业施压,强迫煤炭行业以大大低于市场价的价格,以比石头还便宜的价格将煤炭卖给它,另一方面,又借电荒向国家施威,强迫国家提升电价,以制造行业暴利。 0qW32)Fqs  
{glitW`2*  
  也许有人会说,由垄断行业堆积起的500强,表征着财富的雄厚和强大——可生活在其羽翼下的那一个个消费者呢?稍加思量便不难发现,时下,人们基本的消费活动正被置于垄断行业的势力范围之下,被其“挟持”,被其“掠夺”!看看吧,从石油到电力,从银行到电信,从铁路到航空,人们被垄断企业重重包围。而它们靠着垄断利润,岂能不强,怎会不大? zU""Om{  
fPSf<|{3  
  同时,在这种垄断形成的过程中,国企内部业已出现了由高层官员构成的新的利益主体,形成了普通职工和企业高层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。君不见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,职工下岗的越来越多,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各级管理者收入的绝对增加,国企经理与普通工人竟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,加上他们的特权,在滋生了一批又一批贪官的同时,也让工人们最后一点“主人翁”自豪感烟消云散。“只要不下我的岗,也就认命了。” W*zY?DAK:  
}}tMw59  
  但是,市场体制的本质是分权于民,是民为先导。企业之强,在于核心竞争力、盈利能力、运转效率等。愈是依靠民间力量,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愈自然,愈从容,愈健康。而入选500强的企业,绝大多数不过是举国之力打造的“盆景”,是倚仗特权,搜括全国人民的血汗而快速澎大。这从根本上说是反市场的,反自然的。如此发展,就无法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,更无法让社会得到持续和谐。因此,有关部门应认真反思“500强垄断独大”这个畸形现实,并善解公众的“不爽”吧! N&#tzyz?  
UJ9 !$.  
 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l>7c *Rl  
W`~S! ei  
O Q{lFl)H1  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1) |  浏览(7253) |  收藏
一共有 1 条评论
ctxz 2009-09-06 12:10 Says:
经过60年的努力,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却从未远去。中国企业500强中,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。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、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,而不是管理红利。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。相对于美国企业而言,中国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,这是今年中国企业500强多项指标领先的一个重要背景。

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未明朗,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时候,中国企业还面临诸多难题: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加大,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,兼并重组进展缓慢、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突出。“不因一时的困难而动摇,不因一时的形势好转而懈怠”应成为中国企业的信条。

自觉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比,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,是中国企业一项战略任务。有管理实力,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强企,打造出百年品牌。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当下,中国企业还应头脑冷静,集中精力搞好主业,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身最擅长的领域,避免盲目多元化和过度扩张,真正做到“戒骄戒躁、稳健经营”。

经济激荡后是重构。中国企业应当在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,研究制定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,特别要高度关注新技术、新产业的发展动向,在未来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,真正把金融危机的影响转化为发展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