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剪剪报纸也可以发财,这是真的吗?”如果说一家二十几个人的小公司,利用收购价才几毛钱一斤的旧报纸,每年创造出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元的利润,就可称之为“发财”的话,那么这是千真万确的。厦门“兰花剪报公司”的老板纪剑峰最早在厦门深田路陋巷办公,到今天购买两套凯旋广场的豪华公寓做办公室,五年换了五个地方,颇具传奇色彩。 <|^VfH"?k
2Y\[i
事业和爱好不谋而合 @HU@uO2[
8I!#"4)@
纪剑峰初与报纸结缘时,只是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。而报纸作为一种“新闻易碎品”,总是来去匆匆,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日后翻查起来也不方便,于是,小纪萌发了剪报的念头。到初中毕业时,他剪出了厚厚一本《医疗卫生专辑》,这是小纪最早的剪报集子。 `qiX(AO
kMgGCw7$_
1993年的一天,小纪在某份报纸一个并不醒目的版位上,捕捉到了一条改变他一生的信息——“剪报公司:九十年代必需品”。小纪读了一遍又一遍,难掩内心的狂喜:没想到事业和爱好可以合二为一! S8N6p>;Q
$aKCpFP Lk
借鸡生蛋,初尝甜头 |R ;upLq
=e;Pz0Ub
虽说找到了事业的切入点,但小纪并没有马上大张旗鼓地开公司,他还需要一些实际经验的积累和足够的信心。1993年6月,纪剑峰就挂靠在朋友开的大众咨询公司试办起了剪报业务,由大众公司代开发票,对外联系工作则打着“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(筹)”的旗号。当时实际投资只有2000多元,1000多元拿来订阅报刊,其他用于印刷征订单,由五六个业务员负责上门派单推销。不到一个月时间,便有十几家公司前来订阅。由于客户向他们订阅剪报资料是按年收费,而兰花公司向邮局订报刊是按月付款,再加上营业执照、营业场所都是大众公司的,所以资金周转不会太紧张。试营业近半年,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三万余元资金后,1993年底小纪正式向工商局申请了营业执照,“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”的牌子在深田路的一条陋巷中挂起来了。 C3(# lLNf|
F|7uqS'
量体裁衣,先找客户后订报 t5
t3%Kz
Xj8r($#6VW
客户是跑出来的,一点不假。兰花公司自成立第一天起,就本着“先找客户,后订报纸”的原则将剪报的营销视为业务重点,定员定时上门推销,根据剪报产品的类别、性质,寻找合适的客户。根据小纪的经验,客户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业信息、竞争情报、媒体传播与广告监测等方面。业务员在第一次拜访客户时,会将产品样本及公司介绍派发给客户,激发其潜在需求,客户若有需要一般会主动联系订阅。有了客户,小纪才按客户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订阅相关的报刊,避免盲目征订带来的成本浪费。 %
JF(7W
Yw >@x
竞争优势在于制造“绝版” m?#~vFw
YT;!suXfd
成立至今,“兰花剪报公司”一直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惟一的一家专业剪报公司,每年投入五万多元,订有近300种报刊杂志,其剪报产品类别涵盖了二三十个行业,前来订阅剪报产品的客户也从1994年初的二三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家,一份剪报的月订费一般是50元,算一算就会明白,盈利空间还是较大的。 Vt} @mF"4
W]+A^k
他相信,最重要的永远是你所面对的某个特殊的客户。正如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,剪报咨询业也没有两家需求完全相同的客户。“兰花公司出售的每一件产品都是‘绝版’,没有可复制性。”纪剑峰认为这正是兰花公司的竞争优势所在。 ch#*C{U^
po3 )gKI
为此,争取到客户以后,纪剑峰和他的同事们首先区分出不同客户的需求差异,即使两家客户提出了相同的要求,他们也一定要从中找出不同的个性来。纪剑峰要求员工们必须做到“腿勤、口勤、脑勤、手勤”,既要有保险推销员的勇气和毅力,还要有专业编辑的知识和经验。一条信息必须经过整理、研究、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之后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,仅仅停留于采集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。兰花的信息产品涵盖家电、广告、食品等多个类别共计数百个品种,纷繁复杂,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,其中敏感度是最关键的。而敏感度来源于知识积累,决非一朝一夕的事。为保证人员的素质,兰花公司特地在全国各大专院校聘请了上百位专家担任顾问,以保证其产品的含金量。纪剑峰今年30岁出头,其他的职员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,他们中学历最低的也是大专水平。[Page] Z} 0Vb%:w
e\K+]Fm
积极e化,轻装前行 \'6gi/?
Pc+>
zl;
许多人都问过纪剑峰这样一个问题:剪报咨询业会不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? m(_& |